一、宏观变革形势

1、市场化改革是关键: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会长彭森认为,市场化改革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必须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改革方面寻求突破。

2、简政放权和创新结合: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副理事长刘世锦建议在国家顶层设计的前提下,简政放权,将市场化、法治化治理与基层积极性、创造性有机结合,允许基层试错探错,为创新人才营造宽松环境。

3、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宁吉喆强调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聚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通过改革、创新和释放人力资源红利来增强经济循环的内生动力。

4、国资央企的重要角色扮演: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赵艾强调国资央企的重要推动作用,特别是它们如何发挥关键作用,持续推动实体资产、优化资本,提升核心竞争力。

5、以内部确定应对外部不确定性: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需要深刻认识到当前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并在不确定性中锚定更多确定性。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特征是一直在走和平发展道路。但,中国的使命是不是成为世界经济增长有力引擎?还是首先要确保人民安全、领土安全、国家安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对于外部形势我们不能一厢情愿,要持续加强自身建设的同时,随时准备好保卫家园。

6、二十大报告要求: 报告明确提出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构建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一批新的增长引擎,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明确要求和指引。

二、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趋势

1、战略性新兴产业奋力发展:2023年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来说是一个“向下扎根”、拼命“向上生长”、奋力“向好突破”的一年。

2、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比: 2022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13%,而“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目标比重超过17%。

3、新质生产力的提出: 国家提出“新质生产力”,涉及领域包括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兴产业发展是一场深刻的生产力革命,不仅是产业体系升级,更是生产力的跃迁。

4、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数量: 到2023年9月,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总数已突破200万家。生物产业、相关服务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企业占比最多,分别为25%、19%和17%。

5、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高质量发展: 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引领中国经济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迈进的主要动力源。

6、数字经济稳周期特性: 2023年,数字经济的稳定周期特性更加明显,受到数字技术和数据要素的双轮驱动,产业韧性和辐射带动作用持续增强。

7、“新三样”出口增长: 2023年以来,电动载人汽车、锂离子蓄电池、太阳能电池等“新三样”产品出口同比增长41.7%。

8、新能源汽车产销增长: 我国新能源汽车在产业化、市场化基础上,迈入规模化、全球化的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2023年7月3日,中国新能源汽车生产突破2000万辆,首次实现产销双双突破百万辆,同比增幅分别为39.2%和30%。

9、新材料产业规模: 我国新材料产业前9个月总产值超过5万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预计到2025年,产业规模有望突破11万亿元。

10、大飞机产业链发展: 大飞机产业链包括航材、航电、航发、制造、设计、营销、售后等,呈现万亿元级规模。这体现了产业链的强大推动力,提升了中国航空制造业的发展。

11、机器人产业发展: 中国机器人安装量增长了5%,达到290258台,占全球安装量的52%,运行存量达到150万台的历史纪录。

三、数智化发展趋势

1、人工智能的突破之年: 2023年被广泛认为是人工智能的突破之年,其中OpenAI引领生成式人工智能浪潮,大模型推动的人工智能产业在这一年取得显著进展。2023年,为促进生成式人工智能健康发展和规范应用,国家网信办等七部门出台《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此外,多地政策表现出错位发展态势,例如北京注重提升人工智能核心软硬件,上海激活民营资本投资,深圳重视人工智能赋能千行百业。

2、数智赋能是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人工智能大模型产生深远影响。数智赋能被认为是新型工业化的时代特征,我国必须抓住数字经济、产业信息化等发展机遇,加快推动数字技术和智能技术的应用与经济社会的深度融合,促进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和智能化发展。

3、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所有行业: 在当前诸多不确定性中,数字化和智能化是确定的趋势,它们正在全面改造所有行业。每个企业都可能不需要完全转型,但必须完成升级以适应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浪潮。

4、数据和人工智能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数据和人工智能被认为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重要路径。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进入生产函数,人工智能大模型对产业产生深远影响。国家加大对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关注,旨在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

5、科技战略发展方向明确: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闭幕,为2024年的发展指明方向,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重点推进新型工业化、数字经济,加速人工智能发展,并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广泛应用数智技术和绿色技术。

6、2024年,科技创新将更为重要。新兴产业将引领整个产业体系的现代化升级,信息技术、数字技术、智能技术和绿色低碳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将带来经济社会的变革。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建设将受到更多重视,新兴产业国际化发展能力将增强。

7、工作部署: 各部门相继部署2024年相关重点工作,加速培育新兴产业。国家发展改革委强调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程,工信部启动智能网联汽车试点,推进北斗规模应用等。

8、企业注重应用落地: 未来企业将更注重新兴产业应用的实际落地。产业转型升级仍将持续,同时,宏观经济和政策层面将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激励发展机制体制理顺,未来新兴产业和优化的营商环境之间将形成正反馈循环,促成新兴产业成长为中国新的经济支柱。

四、产业创新案例

1、科技成就展示: 华春莹在社交平台上强调了中国在不同领域取得的科技成就,包括高速铁路、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新能源汽车和芯片出口等。

2、量子计算原型机: 中国成功构建了255个光子的量子计算原型机“九章三号”,并能在极短的时间内解决特定数学问题。

3、5G和网络性能: 2023年在5G和网络性能方面取得的进展,包括5G手机用户文件平均下载速率、固定宽带用户访问网站的首包时延以及观看视频的平均首次播放时延。

4、得物App数字化创新: 得物App作为潮流网购平台,通过云计算、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构建数字化查验鉴别体系。利用3D、AR、AI等技术创新服务功能,以“数字化创新”和“年轻潮流”满足用户不断升级的品质消费需求,实现了从0到1的创新探索。

5、伊利全链数智化: 伊利加快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形成“从一棵草到一杯奶”的创新链路。全链数智化帮助缩短端到端的产品创新周期,伊利主导建设的国家乳业技术创新中心投入实体化运营。

6、汉王科技的大模型: 汉王科技将发展重心放在“大模型”上,于2023年10月推出行业大模型——汉王天地大模型,涵盖古汉语、法律、教育、办公等多个行业。大模型的应用扩展取决于用户接受度、对应用场景需求的理解、高质量的行业场景数据、对大模型能力边界的准确把握以及成熟的产品设计与技术集成能力。

客服热线
在线时间:7*24小时 全年无休
170-980-21740